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

亨利八世

亨利七世去世之後,亨利八世於1509年4月22日繼位登基。他即位後迎娶了成爲遺孀的兄嫂凱瑟琳,兩人在1509年6月11日正式結婚,同年6月24日於西敏寺加冕。亨利八世剛剛登上王位時,他對理政幾乎沒有興趣,相反,他更喜歡奢飾品和從事體育活動。繼位開始的頭兩年,他幾乎放手讓大臣們主事,之後他才開始對自己所統治的領域和軍事戰略發生了興趣[6]。年輕時代的亨利,情感豐富、精力充沛,且頗有音樂才華,16世紀流傳至今的一首英格蘭民謠《綠袖子》據説是出自他的作曲[7],但同時也以脾氣暴戾而聞名。1536年2月,他因爲參加一場比武大賽而嚴重受傷,曾一度昏迷幾個小時,這次的創傷給他腿上留下了終生殘疾並導致行動不變,他因此而暴飲暴食導致身體愈加肥胖。身體健康的下降,更使得他變得易怒和暴虐[8]。由於他處決了自己的兩任妻子和三個手下大臣、對效忠羅馬教廷的天主教教徒進行打壓以及嚴酷鎮壓反對派,因此他被稱爲英國歷史上的暴君[9]。

對外關係

编辑

1511年-1514年的戰爭

编辑

1511年10月教皇尤利烏斯二世成立反法神聖同盟之後[10],亨利八世也與西班牙的費爾南多二世簽訂了協議。亨利希望以此將英格蘭與西班牙結成新同盟。爲了收復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中失去的飛地阿基坦,亨利策劃1512年春季英西聯合進攻,以實現他統治法國的夢想[10]。然而,1512年4月正式宣戰之後,這次襲擊并非是亨利親自指揮[11],而且遭到敗績,費爾南多只是想利用它達到自己目的,這使聯盟關係變得緊張。好在不久之後,法國人被趕出了意大利,聯盟得以幸存,雙方都希望贏得對法國的進一步勝利[10]。1513年6月30日,亨利入侵法國,英格蘭軍隊在吉納蓋特戰役(英语:Battle of the Spurs)中擊敗了法國軍隊,這是一個小小的勝利,并不影響全局,然而英國達到了宣傳目的。之後,英格蘭將到手的泰鲁阿訥交給了馬克西米利安,而亨利八世親率大軍奔向更重要的據點——圖爾奈[10]。亨利在外遠征之際,他的姐夫——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卻趁虛攻入英格蘭[12]。但是在凱瑟琳王後的督戰下,英格蘭軍隊在1513年9月9日的弗洛登戰役中擊敗了蘇格蘭軍隊,詹姆斯四世戰死。這場短暫的戰爭以蘇格蘭敗退而收場[10]。這場戰爭儘管讓亨利八世嘗到了軍事勝利的甜頭,但是他決定不再參與1514年的戰爭行動,因爲這期間他在經濟上支持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導致了英格蘭國庫吃緊[10]。這場戰爭隨著傾向與法國和談的教皇利奧十世取代了尤利烏斯二世,亨利自己也和法國路易十二簽訂了條約,他的妹妹將成爲路易十二的妻子,以此向年輕的查爾斯承諾此條約可以確保8年之久的和平[10]

與法國、西班牙的三邊關係

编辑

1520亨利八世與佛朗索瓦一世會聚加萊的金帛盛会

亨利妻子凱瑟琳的侄子查理五世,繼承了歐洲兩大帝國,1516年成爲西班牙國王,1519年成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1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去世後,他的堂兄弗朗索瓦一世繼位[10]。這三個王位的年輕繼承人,都有機會重塑江山。面臨來自東方新崛起的奧斯曼帝國的威脅,爲了維護西歐各國的安全,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托馬斯·沃爾西促成了英格蘭與法國達成和解的1518年倫敦條約(英语:Treaty of London (1518))[10]。亨利於1520年6月7日在加來附近的屬於英格蘭領地的巴蘭岡會見了法國新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舉行了爲期兩周的奢華娛樂活動的“金帛盛会”,旨在建立雙方友好關係,避免戰爭。然而各方的利益相互衝突,亨利八世依然堅持恢復以前在法國的飛地,但也尋求與勃艮第結盟,以及繼續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支持[10]

查理五世於1521年從他所控制的歐洲大陸領土向法國發動戰爭,亨利試圖提出調解但收效甚微。年底英格蘭與查理五世結盟,英國在法國北部地區的一次軍事行動,佔據了一小塊空間。查理五世在1525年帕維亞戰役中俘獲了弗朗索瓦之後,掌握了和平的主動,於是亨利決定退出其盟友的戰爭,并於1525年8月30日在英格蘭赫特福德郡首席大臣沃爾西與法國大使簽訂了摩爾條約(英语:Treaty of the More),條約規定:英格蘭同意放棄在法國境内的飛地領土要求,作爲補償,每年法國給予英格蘭兩萬法郎的賠償,同時英格蘭斡旋使查理五世釋放被俘的佛朗索瓦一世[10]。

對愛爾蘭的征服

编辑

1534年亨利八世要求移居在愛爾蘭的英格蘭貴族們將管轄的土地上交英格蘭國王,再由英格蘭國王進行封賞。1542年亨利八世又以愛爾蘭議會的名義宣佈他為愛爾蘭國王。這成爲了英格蘭開始統治愛爾蘭的第一步,但是亨利八世的愛爾蘭政策遭到了當地貴族們的抵制,愛爾蘭貴族們的反叛一直持續到17世紀初。

與蘇格蘭的戰爭

编辑

爲了消除來自蘇格蘭的潛在威脅,英格蘭與蘇格蘭於1542年11月24日,在交界處展開了索維莫斯戰役[10],蘇格蘭戰敗。詹姆斯五世於12月15日去世。亨利借此希望他的兒子與詹姆斯五世的繼任者瑪麗的聯姻來統一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這個建議得到了蘇格蘭攝政王詹姆斯·漢密爾頓的同意,卻遭到了蘇格蘭國會的反對。爲此1543年12月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八年被稱之爲“粗暴求婚”的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亨利去世後若干年[13][10][14]。

統合威爾士行政律法

编辑

早在諾曼征服時代,英格蘭勢力開始影響威爾士,1283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征服了威爾士公國全境,1284年《羅德蘭法規(英语:Statute of Rhuddlan)》通過,旨在以英格蘭法律取代威爾士刑法,但威爾士民法以及獨自的行政法律體系一直繼續沿用。直到亨利八時時期通過的《1535年和1542年威爾士法律法案(英语:Laws in Wales Acts 1535 and 1542)》首次將威爾士的民法以及行政管理體系完全納入到了英格蘭王國的法律體系之内[15]。

與法國的第二次戰爭

编辑

1539年法國與西班牙的關係破裂,最終轉化爲戰爭。隨著凱瑟琳的去世以及安·博林的被處決,查理五世與亨利八世關係逐漸改善。兩者之間訂立了秘密聯盟,亨利決定參加意大利戰爭以支持他的盟友,計劃於1543年入侵法國[10]。但是後來與蘇格蘭戰爭的爆發,拖延了英格蘭對法國的進攻,這惹惱了查理五世。最後亨利終於決定於1544年6月對法國進行一次兵分兩路的襲擊,一路是進攻蒙特勒伊,另一路是進攻布洛涅,蒙特勒伊久攻不下,布洛涅於1544年9月18日被攻陷[10]。但是亨利八世拒絕了查理五世的進軍巴黎的要求,查理五世作戰失利,不得不與法國求和[10]。亨利八世面臨單獨與法國作戰的局面,佛朗索瓦一世試圖於1545年夏天反攻英格蘭,但在索倫特戰役(英语:Battle of the Solent)中被擊退。耗盡財力的英法雙方只得於1546年6月7日簽署坎普條約(英语:Treaty of Ardres),英格蘭獲得了布洛涅爲期八年的管轄權,之後再以75萬英鎊返還給法國,因爲亨利八世的財政已經是捉襟見肘,1544年至1546年的這場戰爭消耗了英格蘭國庫65萬英鎊[10]。

與羅馬教廷決裂

编辑

亨利八世統治期間,主導了一個當時引起極大爭議並引發了社會矛盾、但後來也成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宗教國策,那就是與羅馬教廷分道揚鑣。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的出發點并不是像馬丁·路德那樣以回歸基督教本義爲目的所追求的宗教改革,而是因爲他意欲與兄嫂凱瑟琳離婚,卻不爲羅馬教廷允准爲由,為了達到與凱瑟琳王後離婚這一現實功利目的,亨利八世不惜另起爐竈,建立獨立的英國聖公會,并宣佈自己是英國聖公會的首領。當時英格蘭尚還在羅馬教廷的影響之下,亨利八世這個決斷,在民衆當中產生了對亨利八世的抵觸情緒,英格蘭各地也因此陷於混亂並引發了大規模的衝突[16],但是亨利八世依然强制推行他的“去羅馬化”宗教政策,爲此拆毀了許多天主教教堂,將天主教教堂的財物充公。英格蘭國會通過法案,斷絕和羅馬教廷的宗教聯繫,新任坎特伯里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宣佈亨利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亨利八世這個行爲固然加深了與羅馬教廷的矛盾,一度引發了英格蘭的社會動亂,但從長遠來看,擺脫了羅馬教廷束縛的英格蘭從一個天主教的國家逐漸演變爲一個基督教新教的國家。英國聖公會的產生與當時的宗教改革運動匯合在一起,導致了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形成了新生的新教勢力,它與東正教、天主教形成三個主要的基督教教派。

鎮壓叛亂

编辑

亨利八世時期,隨著人口的增長,尤其是在約克郡地區,導致了人口對土地需求的增加,爲此很多曾經作爲的公有地被圈占,進而導致了勞力過剩和商品價格上漲,爲社會動蕩醖釀了不安因素。1535年的糧食穀物歉收導致了同年6月的克拉文(Craven)和1536年4月的薩默塞特郡的糧食暴動。除此之外,由於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在這過程中,他手下的重臣托馬斯·克倫威爾强行關閉天主教修道院和教堂,將教會財產充公。引發了人們的抗議,進而發生了林肯郡暴動。這場暴動馬上被鎮壓下去。但是同年10月在約克郡又爆發了更大規模的“求恩巡禮起義”。起義在其領袖羅伯特·阿斯克(英语:Robert Aske (political leader))領導下,其規模迅速擴散到英格蘭北部地區。這場因爲經濟和宗教原因導致的大規模社會暴動,給亨利八世的統治帶來了巨大危機。爲此,亨利八世采用了軟硬兼施、欺詐誘騙等手段殘酷鎮壓了這些起義,參與起義的決策者們共有216人其中包括天主教教士和他們的家屬被處決。

三個重臣

编辑

亨利八世時代,有三個大臣先後受到器重並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地位頗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意味。然而,這三個曾經受到亨利八世器重的行政長官,卻先後被亨利八世投入監牢并被處決。

亨利八世時期受到器重的三位大臣 托馬斯·沃爾西(左)、托馬斯·莫爾(中)、托馬斯·克倫威爾(右)

托馬斯·沃爾西

编辑

亨利八世繼位初始,第一位寵臣是首席大法官托馬斯·沃爾西樞機,當時英格蘭還沒有與羅馬教廷決裂,亨利八世爲了能解除與兄嫂凱瑟琳的婚姻,他曾經徵詢了托馬斯·沃爾西的意見,沃爾西也前往羅馬,面見教宗以尋求教廷方面的首肯。但教廷受到西班牙王室,特別是來自凱瑟琳外甥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凱瑟琳更興訟挑戰離婚的決定。沃爾西樞機因無法取得離婚同意而失寵,1530年托馬斯·沃爾西被判爲叛國罪,在被押送倫敦的路途中,客死萊斯特。

托馬斯·莫爾

编辑

托馬斯·莫爾是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亨利八世早期也反對宗教改革,這與莫爾的觀點相同,莫爾在民衆中的名望以及辦事能力深得亨利八世欣賞。1518年,莫爾被任命爲王室法庭庭長、樞密顧問官。1521年被任命爲財務大臣,1523年莫爾被選爲下議院議長。沃爾西失寵之後,1529年他取代了沃爾西的首席大法官位置,成爲了僅次於國王的第一號要人。然而,隨著亨利八世爲了達到與凱瑟琳離婚而不惜與羅馬教廷決裂,並建立了與之分庭抗禮的英國聖公會,這與莫爾的價值理念發生了衝突,爲此他不得不辭去了官職。1533年11月英國國會通過最高權法案(Act of Supremacy),確定國王為英國國教教首。此外,國會還規定:亨利的第一次婚姻無效,第二次婚姻合法。同時有起草了一個承認這個原則的誓詞,並分發給包括莫爾在内的倫敦和威斯敏斯特的全體教士們,莫爾拒絕承認誓詞,於是他遭到逮捕,被囚禁在倫敦塔達一年多。1535年7月6日,他和另外少數拒絕承認誓詞的教士遭到處決。

托馬斯·克倫威爾

编辑

托馬斯·莫爾失勢之後,作爲主事官的托馬斯·克倫威爾又得到亨利八世的器重,他對亨利八世與凱瑟琳的離婚解除以及英格蘭宗教改革的推行不遺餘力。1534年,克倫威爾力促國會通過一系列改革法案:「上訴限制條例」禁止英國教會法庭上訴到教皇、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王位繼承法」宣布凱瑟琳的女兒瑪麗乃是私生女,安妮·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則為順位繼承人;「叛國罪法案」規定不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威即是叛國罪,可判處死刑;並且取消給教宗的獻金(Peter's Pence)。在安妮·博林失寵後,他又竭力鏟除博林家族黨羽,1536年他取代了湯瑪斯·博林(英语:Thomas Boleyn, 1st Earl of Wiltshire)(安·博林的父親)成爲掌璽大臣。然而在他登上權力頂峰過程中,四處樹敵,包括曾經是他的盟友博林家族和亨利八世的寵臣諾福克公爵,但是因爲安排亨利第四次婚姻(與安妮·克萊沃)的失敗,亨利八世對他失去了信任。後來亨利八世聽信了諾福克公爵關於克倫威爾是宗教異端的讒言,在諾福克公爵的策劃下,克倫威爾被解職,並被關進倫敦塔。1540年7月28日克倫威爾以叛國罪在倫敦塔被處死。

亨利八世的個人生活

编辑

亨利八世迎娶了兄嫂凱瑟琳之後,長女夭折,次子亨利康沃爾公爵(英语:Henry, Duke of Cornwall亨利)(Henry, Duke of Cornwall)出生52日後夭亡,產下多名死胎後,終於在1516年產下瑪麗公主。由於一直沒有男係後代,無法滿足亨利八世有後繼位的期望,亨利八世開始感受到王位繼承危機。除了擔心繼承人問題之外,他也厭倦了比他大六歲的妻子。

亨利八世繼位後直到去世,在他一生中戲劇般地前後迎娶了六位妻子。她們分別是凱瑟琳、安妮·博林、珍妮·西摩、安妮·克萊沃、凯瑟琳·霍华德和凱瑟琳·帕爾。在這六位妻子當中,亨利八世除了與凱瑟琳生了瑪麗公主以外,與第二任妻子安·博林生了伊麗莎白公主,與第三任妻子珍妮·西摩生了愛德華王子。這三個子女分別在不同時期,繼承了都鐸王朝的王位。

六個女人的最終結局各有不同。兄嫂凱瑟琳最終被英格蘭聖公會教會宣佈她與亨利八世的婚姻無效,被打入冷宮之後鬱鬱而終;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和第五任妻子凯瑟琳·霍华德以通奸罪被斬首;第三任妻子珍妮·西摩生下王子愛德華六世之後死於產褥熱;第四任妻子安妮·克萊沃最後與亨利八世離婚;最後一任妻子凱瑟琳·帕爾陪伴亨利八世至終。

亨利八世的六任妻子(從左到右) 第一任凱瑟琳、第二任安·博林、第三任簡·西摩、第四任安·克萊沃、第五任凱·霍華德、第六任凱·帕爾

亨利八世官邸漢普敦宮

相关推荐

影视声音
如何打开mobile365

影视声音

📅 07-17 👁️ 6197
导航方向用正北向上还是车头向上更好。?
365bet国际

导航方向用正北向上还是车头向上更好。?

📅 07-06 👁️ 4978
不想要root了?教你安卓手机怎么关闭root权限!
365bet真正网站

不想要root了?教你安卓手机怎么关闭root权限!

📅 07-14 👁️ 6101